(這是「莊子與中方思維」中的一章,現已寫好了,發表在此。)
印度文化的主要問題, 是遠古的性崇拜,導致禁慾思潮,而背景是階級劃分。
性崇拜與禁慾思潮長期抗爭,形成印度文化的思維平面。從此限制了印度文化在此平面內裡進行。
遠古印度,曾經以性文化的重點推行。寫了大量經書,建築性廟宇。
從遠古印度人的實踐可見,文化是個球體,是可以人為力量,推動旋轉的。
但西方文化是另一模式。
奧巴馬在第二次當選演說之中,說美國人的價值有四:
愛,慈善,責任心,愛國主義。
但這只是一種口頭描述,而算不上是一種文化的轉動力量。
沒有推動,美國文化就只能在物質主義和機會主義的思想中旋轉。
西方文化的原則,仍然是利潤原則。
西方教育仍然是以利為師。
*
美國領袖的問題,和其他各國的領袖,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點。
其他各國,例如印度的領袖,都想解決文化問題。印度人一度以為,只有科學才是印度文化的根本希望。印度是核子國家,而他們在極度貧窮中潛心研究尖端科技,可以相信,國防問題只是次要的。他們希望籍著科學,解決印度的文化困境和宗教困境:雖然他們未必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科學不能解決宗教難題,只有智慧才可以。
但無論如何,那是一種推動。企圖解決文化問題的推動。換句話說,印度文化是相當自覺的。
但是,美國對待文化的態度不同,推動也完全不同。
美國領袖是各國學習的對象。美國領袖就如同其他富裕國家的領袖一樣,通常都自信、自豪,以為西方文化全無問題。
美國文化,並不如印度文化之自覺。
一種疑惑是:到底他們是真的欠缺自覺,還是在刻意地,自覺地推動物質主義的文化?
在公元二零一四年的時候,美國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在所有的,在中國銷售的可樂瓶子中,印上中文的「分手快樂」四字。中國是傳媒管制嚴格的國家,甚至不容許在街頭派發宗教宣傳單張。但西方的物質主義和無愛原則,卻在街頭巷尾的可樂瓶子中,盡現無餘。據說「分手快樂」是一首歌。而美國人已經在不知不之間,得到了在中國吹捧歌曲的權力。今次吹捧這一首,下次就另一首。權力在美國人手上。
他們的宣傳單張,是黏附在可樂瓶子上的。
到底他們是在刻意的,自覺的維護自己的物質主義文化,還是只在外國推動?
* 奧巴馬的就職演說
沒有幾位總統,即位時的民望,能及得上奧巴馬。他深被民眾愛戴。電視鏡頭所見,不少選民,特別是非洲矞的美國選民,滿腔熱淚。
他的就職演說十分長。但是,找遍全文,一個「愛」字也沒有提到。是不是他善忘?當然不是的。
因為,這就是美式思維的徵結:美國人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和追尋快樂的自由。他們並未太注意「愛」的追求。
這是美國獨立宣言中確定的基調,而不是一個總統的一時筆誤。
美式思維,上承希臘羅馬,是西方思維的精采表現。西方左腦傾向的思維,到了牛頓時期,可算最為燦爛。一個牛頓,加上一個達爾文,把西方文化推上了頂峰。但是,西方文化,同時又有一種現象:愈來愈重視物質,輕視心靈。思維上傾向於從外在觀察。進化論所否定的,不只是傳統的宗教思維,而是否定了心靈比物質重要。愈發展到了現代,物質氣氛愈是嚴重。
美國總統考慮的,全都是物質問題。心靈問題,提都不提。這是嚴重的失衡。泡沫就要爆破了,如何解決?
誰提出甚麼好主意?怎樣把肥皂泡維持下去?毫無頭緒。因為,忘記了愛的思維,是不能正常運作的。
* 有「手」無「心」的經濟
沒有愛,是賺不到錢的。
「愛」的問題,表面簡單,不值得重視。但「愛」是嚴重的。遠比一切其他問題嚴重。地球上所有的問題,都由於欠缺「愛」而導致。
因為,欠缺了「愛」,會導致癌症:會令一個正常的人,無法正常思維,好像患了腦癌。
最先進的商業學問,表面是種種有用的「謀略」,其實只是「手法」:甚麼手法利錢高些,甚麼方式可以避稅,等等。
有「手」而無「心」,是當代西方經濟運作的基本方針。如果你跟這些經濟高層,略提一點哲學,他必定會覺得你是白痴。有手而無心的人,遍佈西方文化的上層。
但這種現象,仍只是表面現象。內裡,是另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重視物質多於心靈,思維上失去平衡。由於注重外表多於內裡,從十七世紀發展起來的科技,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病態植物,灌進了大量化肥。畸型生長,以為是繁榮。但痴肥不是真繁榮。經濟問題,忽然變得不可解決。用泡沫築成的大廈,忽然倒塌。各國政府,企圖在泡沫的破裂缺口處注進金錢,把泡沫重新穩定。
他們會成功嗎?
* 「無愛原則」
在舊思想網絡中的「愛」是虛的。所以,美國總統或任何其他國家的領袖,可以完全不理會。美國總統就職演辭中沒有提到「愛」,新聞記者不會大嘩,大家熟視無睹。
因為,「愛」不是生活準則。美國獨立宣言中,也沒有提到這一點。
雖然,人間並非沒有愛。但是,大多數的「愛」,都是有界限的愛。愛只限在家庭,甚至國家之內發生。對於家庭以外,對於國家之外的陌生者,是沒有甚麼愛不愛的。
觀察西方的朋友,時常大惑不解。西方的傳媒系統和宗教系統,不是正在愛的泛濫嗎?
但那其實只是一種虛假的形容詞。並非建築在智慧基礎上的愛,是空虛的。
切實的,只是一種無愛原則。
國家政策以至商業準則,通常都以一種無愛的原則制定。何謂「無愛原則」?就是利益原則。
除了少數國際慈善機構外,幾乎任何國際行為,都看不到「愛」。甚至是國內行為,都看不到。國家對待國民,城市對待居民,商店對待客戶,學校對待學生,只當他們是納稅人,消費者。人與人之間,是沒有「感情關係」的。何謂「關係」?一種是性愛關係,另一種是利益關係。中國人的所謂親戚、自己人,其究竟處,也是性愛與利益關係。所謂「發生關係」,就是發生了這兩種關係。
這兩種「關係」,構成了愛的界線。舊的思想網絡,迄今為止的地球人的思想網絡,是有界線的愛。是並無智慧基礎的愛。到了有一天,大家都能確認,「無愛原則」是錯的,而「智慧的愛」,才是正常的,才是所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時代才能真正進步。
不但只是一般的進步,而是說,當人類文化確認了這種原則,人的思想方法就會隨之而改變。因為,另一個重大思維法則,會跟著出現。那就是大家共同確認:心靈比物質重要。有了這一條原則,不但社會規範會改變,連科學技術也會變化。
因為,確認了心靈重要,就會導致觀察方向跟著改變。人們更傾向於從內在觀察事物。東方、西方、中方,都會改變自己的思維規範。地球人的科技將會發達,經濟起飛。
有人期望奧巴馬寫出一篇「新」的獨立宣言出來,未免是太過樂觀了。
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一氣呵成,毫無斷續,的確是一篇好文章。未觀其人,先觀其「氣」。這個人,性格剛強完整,是毫無疑問的。在這一個分裂與疑惑的世代,能夠出現這樣的人材,是美國人的幸運。
從演辭之中,可以看出,美國人雖然面臨種種似乎無法解決的難題,但當這一種文化能夠自我重整,就能組合各種分離的力量,以一種新的雄厚實力,回應世界的挑戰。
而令人失望的是,西方人仕並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致命難題。西方完全不能知道,美國文化的困難,正是來自兩百年前的思想缺失。索忍尼津所提出的大問題,西方並不覺得重要。
西方精英,似乎連近代史也不熟悉。他們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對於日本軍國主義背後的思潮,全無了解。他們不知道,這一種力量,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比恐怖主義更甚。
美國領袖眼中的美國,是一個超級強國,但未必是人類文明的領導者。他們的重點是美國利益,未必是人類前途。
其實這不是美國人的缺失,而是西方文化的缺失。他們強調自由,但忽略愛。他們以為:平等、自由和追逐快樂的自由,都是上帝賦與的。(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quoted from the inaugural address by Barack Obama, 2009)所以,在奧巴馬的演說之中,是沒有「愛」(love)這個字的。
而追尋快樂這字眼,也很令人費解。是追尋甚麼樣的快樂呢?奧巴馬加了一點形容詞,他說,是要追尋一種全面的快樂。
西方文化維護自由的決心,值得尊敬。如果連自由都失去了,人類就會全無希望。沒有自由,就是沒有了一切。但是,西方模式的自由,未必是真自由。在物質化的社會裡,不懂得愛,就是失去自由。愛,是時代的重要呼聲,是不容忽略的。
如果說,某一個美國領袖的演說是沒有新意的,就是在這裡沒有新意。這一種精神,是屬於舊時代的。
從這一種角度,我們就可能看到,美國文化只可能有小的轉變,不可能大變。
從國際政治上看,美國文化也可能只是有所動作,但未必有所作為。
動作是政治家擅長的,而作為,則需要哲學思維與及文化上的轉變。
美國總統在第一次演說中,沒有提到愛。
但是,美國總統的想法,好像是變了。
在奧巴馬的第二次就職演說中,他忽然間滿口都是愛。不再忘記愛了。
四年,是很短暫的瞬間。但也可以使一條偉大的航船,轉變方向,從另一角度啟航。
二零一二年,奧巴馬重新當選美國總統。
在奧巴馬的第二次選舉勝利演說中,很謹慎地提到了「愛」。他說,使美國偉大的四種價值是愛、慈善、責任和愛國主義。
閃閃生光的字眼出現。似乎,美國人並未有忘記愛。
使人刮目相看是他的另一篇演說。
一個患病的美國青年,持鎗進入一家幼稚園中,殺害了二十個兒童和六個成人。這是一件轟動世界的事件。奧巴馬的演說,一開頭便引述了一段聖經:
「雖然在外在方面,我們是不斷消逝。但在內在方面,我們卻是日日不斷更新、、、。」
這是使人無法忽略的字句。甚麼?使徒保羅(即聖保祿)的名著,﹁致格林多人後書」中的說話,竟能在美國總統的口中複述?到底他對內在和外在的了解,有多深刻?
他對災害過後的民眾說,「我來,是要為你們帶來國家的愛和禱告。」他說,這世界上,沒有多少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唯一能夠肯定的是愛。是我們對於孩子、對於家庭、對於其他人的愛。」
極難想像,這樣的一番說話,出自一個擊殺拉登絕不容情的果斷領袖。
但這只是一種「言詞」,而不是一種文化的力量。
* 虛空之愛
迄今為止,地球上的愛,仍是虛空的,不是切實的。當「愛」無法超脫於家國,沒有智慧基礎,愛就是虛的,甚至可以說,是假的。
「愛」在二千前才正式進入人類的文化。從前的人類,沒有這個訊息。他們不懂得彼此相愛。這一個新的訊息是:要讓「愛」打破一切界限,要讓仇視的人相愛,要讓不同國家的人相愛,要讓不同家庭的人相愛。
而這種愛,是以智慧為基礎的。具備智慧,才可能明白這種主張。
西方基本信念,仍只限於自由平等,尚未真正把「愛」作為行為的原則。歐洲國家比較有內涵一些。法國人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比美國獨立宣言中的自由、平等、爭取快樂的權利三大原則切實。
但無論如何,「愛」在普世範圍裡,仍是虛浮概念,未必是個人準則,更未必是社會原則。
有朝一日,當普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承認了愛的絕對成份,都承認愛是做人的最高無上宗旨,都同意愛沒有界限,新的智慧網絡原素,才會確立。
而問題也並非有愛還是無愛,有智慧還是無智慧。
問題是一種極力的自覺的推動:就像君士但丁大帝自覺推動希伯來文化的那種推動。
智慧之愛,不是嚷嚷就有的。
也當然,這推動力量,並非只存在於某一個領袖的手裡。
但無論如何,世人仍是十分盼望,美國總統能夠把自己所說的,真正推動出來。
也雖然,我們亦深深知道,真理並不是在一個人手上的。蝴蝶翅膀的一下撲翼,也能掀起全球風暴。一個人自覺了,刻意了,就有第二個追隨者。
真正的動力,其實是在每一個人手上。
*
為甚麼「科學」不能解決宗教難題,只有「智慧」才可以?
表面上,這只是印度人的問題。印度人投注大量的金錢和努力在科學研究上,但是,多年來,印度的古老宗教帶來的種種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宗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人心導引力量。但是,當人心導引的力量過份強烈,人心的自覺力量就會消失。在強力宗教力量導引下的文化,如同鐵軌,使文化無法自由開展。
而科學,許多時候只是工具。只是被上層宗教勢力利用的工具。
無數的科學家,虔信宗教。他們並未能把文化帶上新的路向。科學愈發達,文化舊路的路軌,就愈頑強。
投射大量人力物力於科學,未必有益於文化進展。
以上所言,並不等於是否定科學。而是要看得到,「科學」是一種力量,而「智慧」也是一種力量。科學力量,常常是工具性質的。而智慧力量,才是人心的根本力量,並不是被支配性質的。
而地球人的一個極端嚴重的大問題是,當他們投放了幾乎全部的力量進「科學」的時候,他們自己,就盲目了。
教育以利為師,學生只學到工具技術,學不到智慧,就永遠只能追逐潮流,而不能夠引領潮流。
科學和智慧的關係,就如同臂力和視力的關係一樣。
「知識就是力量」的呼喊,可能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