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 in Chinese

李察通訊 Letters in Chinese
https://leecha.blogspot.hk/

1/30/2008

為甚麼不可多拿一文錢?

為甚麼不可多拿一文錢?
(問到底 No.6928 2008 0201 Friday)


(親愛的狐,這篇小文,是為你而寫的。)

這問題,本來就是很容易引起誤會的。如果有個
小店老闆,終日為多收了顧客的一文錢而惴惴不安,
那笑話就不好笑了。

茲引述幾句《莊子原理》(第二部,第五章)上的
話:

「誰能一分錢都不多拿?誰能拒絕名和利的終極
誘惑?誰能永遠葆持人生目標?誰就真正掌握金
錢。」

  「只有把金錢徹底絕緣,明確規定了金錢的正面
工具用途,絕對不讓金錢變成為目的,這樣,金錢的
陰影就可以消失,就可以一往無前的大賺。」

  「金錢永遠是你的奴隸,是你的工具,不是你的
主人。你可以努力賺錢,你可以擁有很多奴隸。但你
自己,絕對不是奴隸。因為,你的奴隸是要來用的:
你的奴隸是屬於你的,是屬於你認為有意義的「意義」
的,是屬於宇宙主宰的。一文錢也不多取,就是這意
思。」

  這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問題之一:到底心是物的主人,還是物是心的主
人?

  問題之二:人生的目的,是不是絕對的?多拿一
點錢,把人生目的淡化一些,有何不可?

  問題之三:人生除了基本動力之外,尚有輔助動
力。如果基本動力不足,可不可以用輔助動力補救?
如果我的生命目標不那麼明確,我希望多賺一些錢,
可不可以?

以上問題,如果全部否定,那麼,這人世界就不
再是人世界了。因為,人類世界已經變為天堂。當然,
任何人如果想多拿一文錢,也不算是甚麼罪惡。雖然
大貪是罪,但小便宜是不可以放過的。是不是?

在心和物之間,有很寬闊的中間地帶,也有很多
人自願作金錢的奴隸。而當一個人的基本動力不足,
一點額外的輔助動力,也會使他好過得多。

問題只是,這樣的人,很容易失去平衡。就算小貪
沒有變為大貪,人生目的也是十分遙遠的。中宵自問,
會發覺生命似乎沒有甚麼意思。如果稍為遇到挫折,
也不容易應付。

  所以,「一文錢不多取」,不是為小市民而設的,
也不是叫你自動減薪。這句話,只是希望少數有志之
士,能夠經常警惕自己,使生命的目標更加明確,不
要誤落塵俗的圈套,僅此而己。而正確的金錢觀念,
也肯定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健康,進步更快一些。


Every Thing Comes in Parables

The mystery of the kingdom of God has been given
to you. But for those outside, everything comes
in parables, so that the more they see, they don't
perceive; the more they hear, they don't
understand;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converted and
pardoned.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31 香港時間: 10:00am)
(明天問題:內在繼承,為甚麼總是負多正少?)

生命動力,從那裡來?

生命動力,從那裡來?
(問到底 No.6927 2008 0131 Thursday)

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這問題,牽涉到生命的基
本原理。所以,應該小心處理:

第一個問題是:生命動力,是造物主給的嗎?

第二個問題是:生命動力,甚至生命的輔助動力,
是自己能夠為自己製作的嗎?

第三個問題是:生命動力,是否即是生命的目標?
常常可以見到,許多生命目標明確的人,生命動力極
其強盛。但沒有生命目標的人,生命的動力就十分弱。
需要額外的輔助動力,否則,就活得不好。

所以,問題一下子就變了。新的問題是:

第四:到底生命動力,是來自造物主,還是來自
自己?

或者,這第四個問題,才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
前述三個問題,不過是第四問題的台階。

所以,阿肯那頓的小雞故事,仍是有啟發意義的。
造物主不過是在雞蛋裡為未出生的小雞預備了一口空
氣。小雞是必須自己啄破蛋殼的。

相信,人也是一樣。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31 香港時間: 3:55pm)
(明天問題:為甚麼不可多拿一文錢?)

1/29/2008

獨處之難,難在那裡?

獨處之難,難在那裡?
(問到底 No.6926  2008 0130    Wednesday)
 
    大多數人,無法獨處。只要有五分鐘空閒,都會
難過得要死。不是打開電視,就是打出電話,總要找
個人聊聊。
 
   相信,這是因為他的基本動力不足,須要另尋支
援。多一個聊天的人,生活好像好過一點。
 
   生活動力頑強的人,不需要輔助動力。好像米開
蘭基羅,他可以一個人躲在天花鷹架上繪畫,經年累
月,徹底孤寂。因為,他的全部事業,就是他的基本
動力。
 
   但大多數人並不如此。總是需要一點點額外的刺
激。這些刺激,使本來乏味的生活,得以支持下去。
所以這許多人嗜好煙酒,還有賭博。這樣的人,都是
基本動力極弱的,需要以輔助動力為人生的主要支
柱。
 
   輔助動力有很多種。一個伴侶,可以輔助你生活
下去。不是為你浣衣煮飯的那種輔助。就算這伴侶是
個植物人,也能提供輔助動力。連死物也可以成為輔
助動力。幼年嬰兒,給他一個能攬能抱的枕頭,就已
經有輔助力量了。
 
 
 
 
 

Feed back:
<A href="mail to: Academy2008@hotmail.com">
</A>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9  香港時間:     3:00 pm)
(明天問題:生命動力,從那裡來?)

1/28/2008

何謂「輔助動力」?

何謂「輔助動力」?
(問到底 No.6925  2008 0129    Tuesday)

    上周談了許多關於「一切」的想法。這種想法,
偶然觸動了另一種想法。
 
  把生命「豁」出去,能夠捨棄一切,拚命追求生
命的真正價值,那樣的人,畢竟是非常少的。
 
  大多數人,生命中是有兩種動力的。一種是基本
動力,另一種是輔助動力。
 
   李察最近領養了一對貓兒。只有三個月大,關
在同一個籠子裡。因為怕兩隻貓兒不適應陌生的環
境,會從窗外跳出去。但其中一隻雄的貓哥哥生病,
需要暫時隔離。家中只剩下一隻雌的貓妹妹。
 
  想不到,本來好好地的貓妹妹,從此一刻開始,
就不停地哀叫了。一連兩三天叫過不停。
 
  李察想到:這可能是那貓哥哥已經成為了貓妹妹
生命中的輔助動力。兩隻貓生活在一起,是共同動力。
現在,貓妹妹的輔助動力失去,要靠自己的基本動力
生存了。
 
  人生的輔助動力很多。另一半,甚至寵物、玩具、
嗜好、事業,都可能是輔助動力。而輔助動力與基本
動力,是互相補充、平衡的。

Feed back:
<A href="mail to: Academy2008@hotmail.com">
Academy2008@hotmail.com </A>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 28  香港時間:7:10 pm)
(明天問題:獨處之難,難在那裡?)
 



時間、人物、地點 盡在Event Spaces 掌握之中 Event Spaces

1/27/2008

米開蘭基羅和達文西的區別何在?

米開蘭基羅和達文西的區別何在?
(問到底 No.6924 2008 0128 Monday)

*周一人物*
兩個人,一個代表文藝復興的物質一面,一個代
表靈性一面。

達文西富裕,長袖善舞,結交的是達官貴人,研
究的是物質世界。儘管達文西也畫宗教性質的畫,但
是,你未必可以在裡面發現甚麼光輝。他的「最後的
晚餐」,就跟他的「蒙娜麗莎」一樣,是不帶昇華情
感的,只有謎一樣的秘密符碼隱藏。

而米開蘭基羅是剛好相反。米開蘭基羅貧困,孤
單,完全沒有朋友,亦沒有愛情。他的畫,完全不涉
及物質,他只想把心靈中的神聖一面畫出來。他代表
文藝復興的心靈一面。

米開蘭基羅最大的幸運是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支持
者。當時的教宗保祿三世,任命他繪畫西斯汀教堂的
壁畫,並且不理所有反對者的意見,任他自由繪畫。
而他繪的是裸體圖。他的心,純潔如同伊甸園中尚未
犯罪的亞當和夏娃。

以後的西方文明世界,就在這兩人之中展開。物
質和心靈的平衡和反覆,就是他兩個人帶來的。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7 香港時間:1:30pm)
(明天問題: 何謂「輔助動力」?)

1/25/2008

何謂「吸血僵屍」?

何謂「吸血僵屍」?
(問到底 No.6922 2008 0126 Saturday)

在一個魔鬼的世界裡,這是最可怕的現象。你以
為你是在對抗惡鬼,一個不小心,你的血被吸血僵屍
吸乾了,你已經變成吸血僵屍。

所以,「反孔」會變成「尊孔」,非常可怕。五四
以至文革的反孔情緒,亦同樣使中國人背負上更深重
的儒學枷鎖。這是一種奇怪文化規律。對立雙方互相
反對,實際上卻彼此在內在互相仿效,被對方同化而
不能自知。

  例如明朝是「重文輕武」的。明朝的讀書人,無
不寬袍大袖。衣長四尺,袖長二尺。搖風飄擺,婀娜
多姿,嬌嫵可人。到了清朝,以強悍著稱,反對「重
文輕武」,強調「重武輕文」。好像積重能反,很有朝
氣。但滿州人永遠想不到,他們所繼承的,是重文輕
武的「輕」和「重」,而非「文」或「武」。所以,清
朝讀書人,加倍懦弱。

  這就是「內在繼承」。
又例如「道德」和「政治」。現代人不會過份重
視道德,但過份重視政治。甚麼都要求政治正確。但
他們不知道,他們所繼承的,是「重視」的本身。而
「重視」會變質為「箝制」。現代人並非重視政治,
現代人只是懂得「箝制」。政治是一門高深學問,但
箝制卻是很容易的。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5 香港時間:6:36pm)
(明天問題: 馬勒靈感,從何而來?)

1/24/2008

何謂「內在繼承」?

何謂「內在繼承」?
(問到底 No.6921 2008 0125 Friday)

  所謂「內在繼承」,是中國斷層文化的特殊現象。
就是這種現象,使秦始皇成為孔子的繼承人。

秦始皇明明反孔,而且他焚書坑儒的手段何等激
烈。但是,秦始皇在內裡喜歡孔子。秦始皇喜歡孔子
箝制思想的手段。孔子只不過是刪詩,而始皇是焚書。
刪詩和焚書,內在實質是一樣的。

  始皇十分喜歡孔子的血統繼承法。他想要秦朝一
世二世那樣永遠延續。所以,他明明知道兒子秦二世
不堪,仍無法妥善處理權力,最後讓權力流落到太監
趙高的手上。秦始皇是孔子的內在繼承者,而劉邦則
是始皇的內在繼承者。反對秦朝的劉邦,行事竟然跟
秦始皇完全一樣。普世以為,中國人已經從秦朝的暴
政中解放,其實不然。漢朝的思想箝制,比秦朝更加
有效一萬倍。所以,秦皇焚書,而漢皇改書。漢朝政
權不再明火焚書,卻為了獨尊儒術,暗中刪改修訂改
寫莊子著作。

刪詩、焚書、改書,動機來自一種相同的內在精
神。這一點,是歷代腐敗文人最自豪的地方。所謂「器
變,道不變。」就是說,就算外在的國家政權變了,
但內在成份不改變。

 孔子的「治學方法」,亦同樣被內在繼承。何謂
「治學」?以為知識來源於書本,而書本由神聖的權
威寫成,只要一代一代往下傳就是。從外面看,秦朝
「以吏為師」,跟孔子的「以聖人為師」,是不同的。
但從內在看,都是「以師代知」:無論是以甲為師,
還是以乙為師、以丙為師,內在想法都以為,只要擇
好一個「師」,「知」自然到手。不用觀察,不用實驗,
不用研究。封建歷朝過份重視「師」,以為「師道尊
嚴」,並非尊重知識,其實質是否定知識,是以師代
知。

所以,焚書是刪詩的內在延續,改書是焚書的內
在延續,而以吏為師是以聖人為師的內在延續。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4 香港時間:3:40 pm)
(明天問題:何謂「吸血僵屍」?)

1/23/2008

誤用感官,有何不妥?

誤用感官,有何不妥?
(問到底 No.6920 2008 0124 Thursday)


其實,誤用的可能不是「感官」,而是心。用心
錯了,一切俱錯,與感官無關。

  感官有形上形下之分。

  形上形下,是陌生的哲學名詞。簡單說:有的感
官更適合於思考,而有的感官,更適合於享樂。
 
雖然,感官不是問題。人心的抉擇,才是問題。

著名的浪子王爾德,當他從牛津學院畢業的時
候,來到鳥語花香的 Magdalen,他心情興奮愉快,
他說:他要吃盡天下的果子。

從此,他就以盡享一切為人生目的。而更美妙是
他聰慧有異常人。所以,他的享樂生活,更加放浪。
而這是好的。因為,到他發覺道路全錯,他的覺悟,
比所有人都深刻。

所以,問題不是感官。雖然,感官的真正用途如何,
仍是非常有趣的:有的感官,適用於靈性延續,有的
感官,適用於物質延續。至於所謂「享受」,到今天
仍有無數可憐的人不知道,靈性的享受,比唇舌的享
受,高級一萬倍。(連享受都不懂得,不是可憐是甚
麼?)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 23 香港時間:9:26 pm)
(明天問題:何謂「內在繼承」?)

1/22/2008

視聽嗅味觸,是否「一切」?

視聽嗅味觸,是否「一切」?
(問到底 No.6919 2008 0123 Wednesday)

上文是一氣共七篇關於「一切」的探索。但實際
上,這是絕對的大問題。幾篇小文章,是寫不完的。
而這個問題,跟人類的整個努力相關。恆古以來,無
數前人的努力,都是這個方向。

  到底,人類的探索工具,是否僅僅只有視聽嗅味
觸這五種?後來的人,加多了一種,變成為「眼耳鼻
舌身意」,共六種。特別是這第六種,是非常奇怪的
探索工具。人能否不籍著感覺器官,直接從外界觸入
訊息?不用眼,能否看?不用耳,能否聽?爭論不息。
主要原因是:有的人有第六感覺,有的人沒有。又或
者是一切人都有第六感覺,但只有少數人能夠發揮出
來。就像一切人都可以說話,但不是一切人能夠唱歌
那樣。不能發揮第六感的人,通常不會相信。

而我們的問題是:這六種工具,夠不夠用?能不
能幫助我們找到「一切」?

  有的動物,是多過六種工具的。例如,許多鳥類
有天生的方向工具。熊亦有這種工具。是不是鳥和熊
的體內,有天生的指南針?當然不止於指南針那樣簡
單。他們具備的是精確的定位儀。飛越大半個地球,
分毫不差。不但只知道方向,連緯度都知道。

  最有趣的是熊。熊是像鳥那樣,直線行走的。如
果前面是懸崖急流,熊都不會改變方向。他寧願辛苦
一些,都要走直線。相信是因為,他的定位儀太過強
力,令他連眼睛都不相信。他覺得自己好像是鳥那樣,
可以直線飛行。這是在電視節目上偶然看到的,至於
有無學術上的根據,要另外查証。熊的能力,未能準
確驗証。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証明熊的能力,而是
要問:

  到底世界上的探索器官,有多少?而這仍然不是
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是這樣
的少,夠不夠用?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僅只是爭取
多一些的眼前物質,那是夠的。但是,如果你像梵谷
那樣,你希望「看」到一切,那就絕對不足了。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2 香港時間:5:00 pm)
(明天問題:誤用感官,有何不妥?)

1/18/2008

「一切」在那裡 ?

「一切」在那裡?
(問到底 No.6918 2008 0122 Tuesday)


或者,我們會忽然有這樣的頓悟:當你凝視梵谷
的那一刻,他的劇烈追求,已經把你灼著了。你忽然
之間明白,原來,「一切」就是「一點」。而這「一點」,
你已經得到了。因為,這「一點」,就在你的不息追
求裡。

當梵谷用熾熱的目光,灼燒那陽光下的向日葵
時,他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這小錯誤,導致他的神
經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成為他發瘋的原因。

  梵谷絕不了解,他以為,那「一切」是在前面,
是在那充滿了陽光的向日葵裡。而事實的真相是:那
「一切」並非在前面,而是已經存在於在他的追求本
身裡。「追求」本身,就是包括了「一切」的「一切」。

   請努力探尋吧:因為,「一切」仍是在前面的。
如果我們停下來,以為「一切」已經得到,就會犯下
跟梵谷相同的錯誤。這一點,就是我們需要承認無知
的理由。

   Seek, and ye shall find!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1 香港時間:10:45 pm)
(明天問題:視聽嗅味觸,是否「一切」?)

文化與歷史,是不是「一切」?

文化與歷史,是不是「一切」?
(問到底 No.6917 2008 0121 Monday)

*周一人物*

(有時,我們會震驚於托爾斯泰的氣魄。他能把
整整一個時代,像切片那样,橫切一片讓你看.....)

野心更大的人,是寫作《石頭記》亦即《紅樓夢》
的隱名人。他所切割的不是某一場戰爭的平面,而是
要把整整一個「文化」順著兩千年來的理路,拆開來、
解剖與你看。問題只是,你滿意不滿意。你是否覺得,
他所告訴你的,就是古往今來,宇宙中的「一切」?

  同樣原理是司馬遷。他身受腐刑,萬念俱灰,卻
奮筆不絕。他要把從三皇五帝起到漢武帝獵得了一頭
象徵無限權力的「麟」為止的所有事情,全部寫出來。

  他們是否已經寫出了「一切」?他們跟梵谷,有
無不同?親愛的朋友,讓李察告訴你,他們之間,並
無不同。他們都是一樣的。而他們,亦從未能完全寫
出了「一切」。這,就是我和你需要努力的理由。

而幸運是我們今天有一個較好的觀察地點:因
為,我們知道,無論顏色、聲音、文字,都僅僅只是
其中一個方面。音樂家能告訴你哲學真相嗎?當然不
可能。畫家能給你聲音嗎?也是不能夠。李察偏愛的
是「文字」。但亦不可不警覺知道:文字,也是絕不
全面的。「一切」是甚麼?是美?是真?是善?還是
三合一的整體?還是那就是莊子所說的「一」?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0 香港時間: 12:10 pm)
(明天問題:「一切」在那裡?)

馬勒是否一切?

馬勒是否一切?
(問到底 No.6916 2008 0120 Sunday)

*星期天籟*
  有一段時間,李察瘋狂喜歡馬勒。那是十年前的
往事了。但十年過去,一切仍是一像昨天那樣清楚。
這種感覺,是從他的第二交響曲裡來的。下面附錄的
一篇文章,會交待出當時聆聽馬勒的一種感覺。

  十年前的一日,忽然報上看到,有一個馬勒的音
樂指揮到了亞洲。他沒有停留香港,但會在澳門演出
一場。李察又傻了。因為,李察知道,這位名叫Gilbert
Kaplan 的人,是為馬勒捨棄了一切的。李察從一本
書上看到:他有一次去音樂會,當他聽到馬勒第二交
響曲的時候,忽然不能自己。覺得再不能制止自己。
他本來是一本著名雜誌的編輯,他於是立刻轉行,去
學指揮。他親自把這一首交響曲指揮出來。

  當日,李察不知有多辛苦,哀求報社的總編輯,
讓李察去訪問這位指揮家。這是從未曾發生的事情,
幸運是總編輯終於答應了。於是李察就買了一張船
票,直接去訪問他。

  李察的一個問題是:「為甚麼你願意捨棄一切?」
「這交響樂裡面有甚麼因素,令你如此抉擇?」

  但答案令李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他說,他並未
捨棄一切。他只是業餘去做。其實他是一個富人。他
能聘請一整個交響樂團去讓他玩,更能請到一位世界
第一流的名指揮家教他學指揮。他學了短短時間,就
演出了。

  但這並非問題的重點。李察可能過份天真。以為,
他所指揮演出的交響曲,必定是響徹雲霄的傑作。但
是,他的答案卻是一盤冷水。再聽聽他的演出錄音,
只能用平平無奇四字去形容。富人要進天國,真是比
駱駝進針更難。因為,富人需要捨棄更多。
(附錄的文章 ,請參看「星期天籟」版)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9 香港時間: 6:40 pm)
(明天問題:文化與歷史,是不是「一切」?)

為何梵谷不可能找到一切?

為何梵谷不可能找到一切?
(問到底 No.6915 2008 0119 Saturday)


李察已經把梵谷的自畫像傳輸上網。你可以把這
影像置在熒幕的正中,你可以跟他對峙,凝睇。他畫
的自畫像,通常都是有一個亮亮的光點的。但這一幀
沒有。他只用顏色的深淺,去代替他的光點。

他是否已經告訴了你,他心中的「一切」?

  當李察寫到這一句的時候,需要停頓一下,想清
楚:真的,他是否已經表達了一切?

  李察的意見是:沒有。他並沒有表達出他心中所
想到的「一切」。因為,無論顏色、聲音、文字,都
只可能是「一切」中的「一點」。人類只有六種感覺
工具。而「一切」是並非這六種小小工具所能片面表
達的。

  另外一個證人是文學家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工具並非色彩,而是文字。偏愛文字
的人,常有錯覺,以為文字裡面,已經包含了色彩。

  當托爾斯泰瘋狂地、起勁地一頁、一頁、一頁地
寫,飛速填滿了一張又一張的紙。厚厚的紙,有好幾
千張。在他的鉅著《戰爭與和平》中,他以為,他已
經把戰爭切割開來。就像解剖學家把一個細胞的橫切
面切開,他把整個戰爭的平面切開、攤出來給你看。
這一場戰役,這一場震撼當時世界的拿破侖征俄之
戰,就是「一切」嗎?當然是的。如果你適逢其會,
就在那零下四十度的曠野中行軍,靴子陷在雪地中無
法拔出,忽然四處槍聲響起。一顆子彈飛過你的耳朵,
你用手一摸,耳朵沒有了。而血已經迅速凝固成冰。
當時,你可能感覺,這就是一切。而當你捧讀這本幾
千頁的大書,翻到最後的一頁,那種感覺,當然更加
覺得這就是「一切」。

  但是,《戰爭與和平》並非「一切」。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8 香港時間:1:35 pm)
(明天問題:馬勒是否一切?)(又見星期天籟:本周有附加的馬勒資料)

1/17/2008

何謂「一切」?

何謂「一切」?
(問到底 No.6914 2008 0118 Friday)

為甚麼梵谷這樣喜歡自畫像?他畫了很多幅自畫
像。是不是他有自戀傾向?當然不是的。他只想到,
在某一種類型的深邃眼光中,可能就蘊含他企圖把握
的那種「一切」。但他永遠無法切實把握那種「一切」。
他的第一幅自畫像,因為沒有錢交租,押了給二房東。
此後他就後悔了。到他稍為有一點錢的時候,他去找
二房東,希望把畫贖回來。但二房東不肯。他沒有辦
法,只好希望再畫一幅。他一生都渴望把那種眼光再
畫出來。他所繪畫的自畫像,沒有一幅的眼光是相同
的。但他再也找不到了。

  何謂「一切」?那是美嗎?還是真?善?沒有人
可能準確定義。但我們可以利用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
知道:甚麼是「一切」?只有當一個人寧願用生命的
一切去交換的時候,就知道,那就是「一切」。梵谷
的絕對價值不在於他的畫。而是梵谷已經告訴了我
們,何謂「一切」。他的作品,是他用「一切」去換
回來的。

如果某一天,你夢中看見了一位天使,天使告訴
你一種絕對重要的宇宙奧秘。你忽然驚醒,迅速跳去
找紙和筆。你覺得責任重大,你要把那種奧秘寫下來。
但是,到你找到了紙和筆,你已經過份清醒了。你的
心裡,再無法像夢中那樣,直接把這種火一樣的奧秘,
捧在手裡。你是不是非常懊惱?如果你也有梵谷的慧
根,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感覺,此後一生,你都再不可
能睡得入眼了。因為,你已經醒了,你「醒覺」了。
你會不惜一切的去追尋了。

  到底那奧秘在那裡?梵谷以為,是在向日葵裡,
是在田野裡,是在太陽裡,是在深夜的星光裡。他不
斷的畫、畫、畫。其實是不斷的探索、探索、再探索。
他從荷蘭,找到了巴黎,再到了非洲。

  問題是,在非洲的超白太陽裡,在雙倍的曝光比
率裡,他看到了他心中的「一切」未曾?


(附圖:梵谷的其中一幀「向日葵」)
(右邊的淺棕色是從前的借書人弄污的。)


----------





(附圖:梵谷的其中一幀「向日葵」細節圖。
單擊一下,就可以放大來看。)




-------------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7 香港時間:4:50pm)
(明天問題:為何梵谷不可能找到一切?)

1/16/2008

甚麼東西可以吃掉印度?

甚麼東西可以吃掉印度?
(問到底 No.6912 2008 0116 Wednesday)

印度人最近開發了一種小汽車,號稱全世界最便
宜,只售二千五百美元。招待記者的促銷大會上,人
山人海。看情況,這款沒有空調設備的小汽車,真的
可能勝利佔據印度甚至亞洲和非洲的市場。就像中
國:小型摩托車的廢氣,充滿了城市和鄉鎮市集。

只要細心看看跌落在地上的小小果子,就能夠知
道整株大樹的生長情況。分析一下這輛汽車,也能知
道,印度人走的是甚麼道路:這不就是工業化和科學
化的結果嗎?一個家庭兩部車的日子不遠了。印度前
總理尼赫魯極端重視科學。他認為,只有科學能夠挽
救印度。時間過去了數十年,現在,科學的成果出現
了。只是,印度人的科學,正在步武歐洲和美國的後
塵,經濟模式和生產模式,甚至污染模式,也很相似。

有人說,這款小汽車,可能吃掉印度。而印度人
的汽油消耗量,亦肯定因此大增。但真正吃掉印度的,
是印度人的思想網絡,而非汽車。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6 香港時間: 12:50pm)
(明天問題:何謂一切?) (此篇錯貼,本應是昨日貼出的。)

1/15/2008

梵谷找到了甚麼?

梵谷找到了甚麼?
(問到底 No.6913  2008 0117    Thursday)
    
      ****
    從今天起,一連六天,李察希望跟你討論一個古
怪的題目:「一切」。事實上,討論已經從上周開始了。
上周談梵谷的文章,就是第一篇。以後還有六篇:共
是七天。你絕對會有興趣知道,何謂「一切」的。
 
      ****

    顏色、音符、文字,都是人類所能徵用的工具。
這些工具,既能表達,亦能查詢。甚麼是「查詢」?
這可能是一個不常用的字眼:音樂、繪畫、小說戲劇
詩歌文字,既是一種表達工具,亦是一種探索工具。
查詢就是探索。
 
  在梵谷的腦中,必定曾經有過一種閃亮。他看到
了某種色彩。而這種色彩,令他的內心有某種異常劇
烈的悸動。他以為,這種色彩,就是「一切」。甚麼
是「一切」?那是他願意用「一切」去換的「一切」。
他犧牲了正常人的一切生活。他連畫也不賣。他更不
會顧惜職業,亦不會理會任何人的眼光。因為,他心
中的那一點閃光,己經佔去了他的全部大腦記憶體。
他已經再沒有任何剩餘的精力了。連為自己浣衣、洗
澡、睡覺、那樣的精力,都沒有了。
 
  這種現象,跟音樂家、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
們是一樣的。音樂家發現了一串音符,文學家想到了
一種作品、哲學家探明了一種道理,科學家寫出了一
條公式。他們就都以為,那就是「一切」了。所以,
愛因斯坦就梳頭都不會梳了。莫扎特就一切都不會做
了。
 
Feed back:
<A href="mail to: Academy2008@hotmail.com">
Academy2008@hotmail.com </A>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5  香港時間:5:51 pm)
(明天問題:何謂「一切」?)
 

 


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優化相片影片 免費下載享用 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1/14/2008

甚麼可以取代電能?

甚麼可以取代電能?
(問到底 No.6911 2008 0115 Tuesday)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應放棄這樣的享受的:有
空的時候,何妨放盡思維,想一想未來世界的模樣。
那是非常有趣的。

未來的「電」是怎樣的?我們用電,已經用了一
百多年。而一百多年來,電力的使用,毫無進步。

  為甚麼我們造不出一種更好的「電」?

  如何才算是「更好的電」?

李察相信,更好的電,一定是不需要使用「電線」
的。未來世界,都是使用「未來電力」的:而未來的
電力,是無線傳播的。你不需要為你的手機、或者汽
車充電,你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無線接收器。電能會從
空氣中,源源不絕的送到。汽車和汽車、輪船,全都
不必加油。無線能源,要多少有多少。

  而我們也一定會相信:真正的飛躍,前提一定是
人性的飛躍。當我們都學會了愛,當我們都心情舒暢,
一切都會順理成章地出現。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4香港時間: 8:50 pm)
(明天問題:甚麼東西可以吃掉印度?)

1/13/2008

為何梵高無法告訴你一切?





為何梵高無法告訴你一切?
(問到底 No.6910  2008 0114    Monday)

     *周一人物*

To express the thought of a brow by the radiance
of a light tone against a somber background; to
express hope by some star, the eagerness of a soul
by a sunset radiance.
Van Gogh, Sept 1888

Instead of trying to reproduce exactly what I have
before my eyes, I use color more arbitrarily, in
order to express myself more forcibly.
Van Gogh, August 1888

If I had had the strength to continue, I should
have made portraits of saints and holy women from
life who would have seemed to belong to another
age.
Van Gogh, Sept 1889

 
   大約那些接近真理邊緣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就像梵高、或者馬勒那樣的體會。他們老是希望把心
中想到的表達出來,但永遠無法表達。馬勒寫完第九
首交響曲,還要寫第十首,那是他的大地之歌。他當
了那是第十首。但他還要寫第十一首。終於是體力不
支而死。梵高也一樣。他竭力想要畫出來。他看見那
些光線、那些顏色裡面,總好像有一種玄妙的真相,
他已經感覺到了,但還是不很清楚。他還以為只是光
線不夠。他遠赴非洲,以為那裡的陽光更加透徹一些。
他瘋狂地在烈日之下作畫。一連許多個小時暴曬。他
想告別人世,他想把告別的景象畫出來,但畫不出。
最後,他只好朝自己開了一槍。次日,死在一生支持
他的弟弟懷中。

   為甚麼他們永遠無法完滿表達?原因可能很簡
單。李察只能提供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亦可能非常
複雜。那是李察力所不逮的:因為,人類的思維能力
不足,人類只有六種感官,人類永遠只能追逐,而真
理永遠在前面。(請注意,這不是停頓的理由。)

   簡單的原因是:無論是音樂或者繪畫,永遠都只
能表達真相的一個側面,而不是真相的全面。馬勒或
能僱用更多更響的音符,而梵高或能採取更深更亮的
顏色。但那永遠只是一個側面。音符或者色彩,都是
不足夠的。或者,只有文字能夠到達更深廣一些的層
面。但如果你想想看,如果你深切閱讀托爾斯泰或者
《石頭記》亦即《紅樓夢》,就會發覺,就連文字,
亦未必可能說盡一切。托爾斯泰只塑描了一顆黃金造
成的心。而「石頭」也只是一種文化的偶然象徵。距
離真理,仍是非常非常遙遠的。

  所以,那無法平衡的心,很容易就蹈於瘋狂了。

photos here: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Theodore van gogh  1857-1891
The tombstones of 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at Auvers Amsterdam,
Van Gogh museum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F683, JH 1982, 12-15 1890)
oil on canvas 92X73cm
Otterlo, Collection Kroller-Muller Museum

and two more
 
 
Feed back:
<A href='mail to: Academy2008@hotmail.com'>
Academy2008@hotmail.com </A>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 13 香港時間:8:45pm)
(明天問題:甚麼可以取代電能?)
 

 



時間、人物、地點 盡在Event Spaces 掌握之中 Event Spaces

1/11/2008

未來世界,有何特色?

未來世界,有何特色?
(問到底 No.6908 2008 0112 Saturday)

問題是:未來世界,跟今日世界會怎樣不同?李
察相信,主要的標誌,是石油將會被全面取代。這就
意味著,人類的燃燒時代,即將成為過去。

人類行為的主要模式,是燃燒。從前是燒柴,現
在是燒石油。未來世界,如果發現了新能源,就未必
需要一定燃燒。

而我們的主要運動方式,也必定隨著改變。人類
的主要運動方式,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種:就是「旋
轉」。這是從燃燒石油而來的運動方式。電力是以旋
轉推動的。從發動機到汽車的輪子,輪船的旋槳,飛
機的渦輪,都是旋轉。旋轉是人類的主要運動方式。
在大自然裡,是沒有「旋轉」這回事的。飛快的馬,
也只是靠四條腿。蜈蚣是一百條腿。而鳥類撲翼,沒
有螺旋槳。

因此,我們可以為未來世界設想:那將會是 一個
不燃燒,不旋轉的世界。這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1 香港時間:5:30 pm)
(明天問題:怎樣欣賞馬勒?(附第二交樂曲的資料和曲詞)

1/10/2008

何謂 New Perspective? 二之二

何謂 New Perspective? 二之二
(問到底 No.6907 2008 0111 Friday)

而蘇格拉底公式的最妙處是,承認了,相信了,
在樓下之上,確是有一個「樓上」了,也是上不了樓
的。蘇格拉底的意見是:唯有無私的人,可能上樓。

  而我們說的New Perspective,就是「New」在
這裡。

  傳統的舊眼光,通常都是向內看。一事當前,首
先考慮自己。想一想,這事,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益。
如果有人告訴自己,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首先就
要考慮:如果相信了地球是圓的,對自己有甚麼好處?
請注意這裡的小小修辭學:舊眼光只是想到:

「如果自己相信了地球是圓的,有何好處?」

而不是想到:

「如果地球是圓的,有何好處?」

\ 只有眼光看外的人,才可能想到:「地球是不是
圓的?」這才算是有了New Perspective。
     
孔子是否中國落後的主因?其實也是一個很顯淺
的問題而已。(二之二)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0 香港時間:1:50 pm)
(明天問題:未來世界,有何特色?)

1/09/2008

何謂 New Perspective?二之一

何謂 New Perspective?二之一
(問到底 No.6906 2008 0110 Thursday)

身在其中、層次之內的人,永遠看不到上一層的
風景。在樓下的人,不會知道樓上發生甚麼事情:

  樓下的人希望上樓,有方法嗎?當然有。

  第一步:是要有一個「真」的希望。真的是希望
上去看一看。而不是被迫,更不是偶然的好奇。真的
希望確立之後,才可能出現第二步。

  第二步:啟動蘇格拉底的古老公式。這公式李察
多次說過,如果忘記了,李察不介意多說一次。

  公式只有兩句:一承認無知,二堅持無私。

  何謂「承認無知?」是不是要放棄博士學位?這
是個人抉擇,與人無干。但是,如果真能放棄,就肯
定可以成功進入蘇格拉底的殿堂,有了寶貴的入學資
格了。不過,事情也可能非常簡單,沒有那麼驚嚇:
只是要知道,自己是在樓下。而樓下之上,是樓上。
僅此而己。所謂承認無知,只是承認,確是可能有一
個「樓上」在那裡的。不承認樓上的人,怎樣上樓?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9 香港時間: 11:45 pm)
(明天問題:何謂 New Perspective?二之二)

1/08/2008

怎樣觀察石油這種變數?

怎樣觀察石油這種變數?
(問到底 No.6905 2008 0109 Wednesday)

未來三十年內,如果有能夠取代石油的新能源出
現,就會帶來絕對的大變化。

切莫以為,那時街上會多了很多甘蔗汽車,僅此
而已。更加切莫以為,那時,人類將會真正飛行。而
李察從前說過,人類真正飛行的標誌,是大廈不用電
梯。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像鴿子歸家那樣,飛回自己
的窗口裡去:但這僅僅只是外觀。

更重要的觀察是:目前人類的主要思維方式,其
實,都是以石油為中心的。如果新能源出現,從愛迪
生開始的一切舊發明,都需要更換。

其實,需要更換的,不是舊發明,而是舊的學術。
包括以阿拉伯數字為基礎的數學,需要更換。新的數
學,可能完全不用阿拉伯數字。新的建築,可能完全
不用圓規和直尺。

新能源,可能僅需要三十年。但新數學,卻可能
需要三百年。

問題是:這些與「我」何干?當然是有干的。只要
我們換上一顆「愛」的新心,一切都會像順理成章那
樣地可能。以上觀點,啟發承自《莊子原著與莊子原
理》一書。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8 香港時間:1:10 pm)
(明天問題:何謂New Perspective?)

1/07/2008

中國文化的變數在那裡?

中國文化的變數在那裡?
(問到底 No.6904 2008 0108 Tuesday)
 

其實,中西文化的變數,完全相同。看好美元還
是看好人民幣,要看誰更快一些適應。

第一個變數是石油。如果在未來三十年內,有人
發現了取代石油的另一能源,就會帶來巨變。但是,
無論新能源在任何人手裡,都會產生災難性的第一波
動。要等波動過去,才會出現穩定的新形勢。

如果中國人掌握了新能源,地球形勢會迅速失去
平衡。如果美國人掌握了新能源,同樣會失去平衡。
不同的只是,失衡所傾跌的方向。

新能源就如同命運一樣,除非不來,如果來了,
是不可能拒絕的。只能在命運之內,做好抉擇。

問題是:如果變數不出現,中國文化前景如何?
中國人能否迅速建立起一種比較理性的思想網絡?答
案當然是肯定的。雖然時間是一個可以預測的因素:
估計需要大約三十至五十年左右。那時,孔子的陰雲
掃清,中國文化的道路,將可確定。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7 香港時間:10:55 am)
(明天問題:怎樣觀察石油這個變數?)

1/06/2008

章邯的出路在那裡?

章邯的出路在那裡?
(問到底 No.6903 2008 0107 Monday)
   
*周一人物*
值得研究的,其實是趙高和秦二世的思路,而不
是章邯的出路。

那是秦朝末期的事了。其時,始皇已經逝世。趙
高專權。這樣的一個人,能夠把秦始皇的馬車,拉向
那裡?各地民變不絕,而項羽兵強。趙高的大將是章
邯,但章邯屢戰失利。章邯派出特使向趙高述職請示。
軍情危急,本應立刻接見的。但趙高任那使者等侯,
三天都不見。使者恐慌,連夜繞道逃回章邯軍區。趙
高果然派人去追,幸好使者繞道,沒被趙高追到。

  章邯思前想後,他想到,所有秦朝的大將,都沒
有好結果。有功亦誅,無功亦誅。最後,章邯唯有投
靠項羽。在項羽跟前,痛哭流涕。

  但問題不是章邯去那裡。問題是,何以這樣明顯
的問題,趙高無法看到。趙高無法看到他自己的出路
何在,更不要說國家的出路何在了。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6 香港時間: 6:45 pm)
(明天問題:中國文化的變數在那裡?)

1/04/2008

「愛」與「理性」何干?

「愛」與「理性」何干?
(問到底 No.6901 2008 0105 Saturday)
    
提到「理性」,許多人立刻想到數學。本來,這
是不要緊的。數字使人想到了美。當萬數歸一,那種
美的歡喜感覺,難以言喻。但數字又是無情的。數是
一種冰冷的體會。

  二次大戰之前,有一陣非常強調理性。卑斯麥號
稱鐵血宰相。鋼鐵,鮮血,不知不覺之間,大戰一再
發生。人們以為,國家就是機器。機器只講運作,不
講情面。機器是不會愛的。

  理性的要素,是否數字?當數字妥當了,一切都
會合理安排嗎?

  問題是,為甚麼兩次大戰的機器,不能順利操作?
欠缺了甚麼?
  
這就是「有形無心」的虧缺。真正的理性,是從
愛開始的。沒有愛的理性,不是真正理性。只有愛,
能使人的思想網絡成立,使人從一個比較合理的角
度,觀察宇宙世界。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4 香港時間:9:50pm)
(明天問題:馬勒第二,神秘何在?(星期天籟:五星cd推薦)

1/03/2008

「成心」的關鍵是甚麼?

「成心」的關鍵是甚麼?
(問到底 No.6900 2008 0104 Friday)
  

  「成心」的關鍵是「愛」。

   所謂「成心」,是一個陌生的舊名詞。莊子有
「成形」、「成心」、「成功」的講法。造物主賦人以「形」。
但人的「心」,是要自己努力,才能形成的。「形」與
「心」一致,才有條件「成功」。

  在一個人來說是這樣,在民族國家的思想網絡來
說,亦是這樣。許多新興國家,有形無心。因為,政
體建成,並不等於「心」的建成。思想網絡不穩,一
切都沒有保障。怎樣才能建成穩定的思想網絡?要素
是「愛」。「愛」比信仰重要,比希望重要,比科學重
要,比民主重要,比人權重要,比教育重要。愛不能
取代以上各項,但如果沒有了愛,一切都是空虛。

在人類的努力之中,最重要的努力是「愛」。因為,
「愛」是動力,「愛」使思想網絡趨向理性。
 
未成心的民族,思想散亂,不知所措。心成即事成,
而愛是最重要的社會穩定元素。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3 香港時間:8:26pm)
(明天問題:「愛」與「理性」何干?)

1/02/2008

「文化向心」的因素是甚麼?

「文化向心」的因素是甚麼?
(問到底 No.6899 2008 0103 Thursday)

  第一個選擇是「物質」。如果有一個好像歐盟那
樣的富裕體系,公開招收入伙國家,很多國家會第一
時間應徵。

第二個選擇是「公義」。這種「公義」,不但只認
為人是平等、自由的,是相愛的,而且,人與人之間
的平等自由和相愛的關係,是超越於個人的,並不僅
只限制在一個國家之內,而是超乎國界的,是在一切
之上的,是絕對的。這就是更大的文化向心。

  文化向心,可能以充裕的「物質」為標準。但富
裕是可能變化的,富裕會變成為貧窮。當富裕生活要
依賴高稅率維持,文化向心就會即時失去。

「公義」可能是重要的文化吸引力。但公義必須
是真正的公義。因為,公義是有前提的,公義的前提
是「愛」:我們都是宇宙主宰所創造的生物,因此是
平等互愛的。「愛」才是絕對的文化吸引力量。
(We are not only created equal, but created to
love each other.)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2 香港時間:7:00pm)
(明天問題:「成心」的關鍵是甚麼?)

1/01/2008

怎樣証明時代已經進步?

怎樣証明時代已經進步?
(問到底 No.6898 2008 0102 Wednesday)

  在李察所設計的小型民意調查中,問題是:「你
認為甚麼最重要?」選擇有幾項:一是「愛」,二是
「科學」、三是「民主」,四是「教育」,五是其他。

  揀選「愛」的人,超過了百份之七十。至於揀選
「科學」的人,則一個都沒有。

  這所謂的「民意調查」,對象是李察的讀者,他
們通常是酷愛思考的知識份子,意見本來不能代表大
多數。但李察有這樣的想法:這一個小型的民意調查,
如果推前一百年進行,答案就不可能一樣。

一百年前,即是一九零七年,那是清未民初的所
謂「民智初開」時期,那時最前衛、最具備智慧的人,
答案必定是「科學」或者「民主」。那個時代的人,
尚未明白「愛」是這樣重要。

  但今日,揀選「科學」的人,數字是「零」。
不久前,有人問李察,中國人到底有沒有進步。
李察說有,但對方不同意。現在,我們可以提出証據
了。這一點,就是時代已經進步的証據。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8.1.1 香港時間:12:16pm)
(明天問題:「文化向心」的因素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