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
(自甘為「潮人」,將來是會後悔的。)
(2012.2.14 修改)
有一種另類興趣,是捕捉「意念」。李察在「問到底」之前, 也曾經寫過十幾年的散文。 散文的意念, 是跟詩的意念不同的。 詩的意念精練, 注重語言中的韻律美。「白髮一飄三千丈」, 幾隻字已經把完整意念送出。寫作散文的笨人, 常常需要用好幾百字, 才能夠把一個意念弄出來。
但是,「意念」卻未必只是文學工具,而是人類觀察大自然的窗口。
文人渴望看清楚一塊雲的樣子,但科學家卻會把一塊立體的雲畫出來。雲的掃描圖則,常是厚厚的一塊,像塊巨型鐵砧,又像倒放的一隻放大了數萬倍的航空母艦。誰人看過呢?幸運的李察在現場看過一次。那一次只是在香港一處高樓的天台, 藍色的天空, 忽然吹來一塊厚厚的雨雲。真的是好像一首巨型母艦那樣開過來 。母艦的艦首, 像十幾頭張牙舞爪的巨型怪獸, 向自己直撲。直到忽然大顆大顆的雨點射來,你會忽然間感覺人天相撞,驚悸不安。
當然也有人喜歡撥冷水的。那又怎樣?雲的樣子,你看過了, 又So What?
當然是有用的。如果我們能夠不但從外在面貌看到大自然,還能夠從內在看到其中的真相,那就是真的有用。文學和科學,不過是兩枝各具任務的偵察隊而已。到成功的時候, 人類就能真正和大自然溶合, 成為大自然的一部份, 而不是像今日那樣衝突不斷 。
同樣原理是: 誰看過地震? 誰看過海嘯? 誰看過地球在動? 外在的數據告訴你地球真的是在動。但只有親自看過了,內在外在的感覺都有了,才有那種天下一體的無與倫比感受。要應付未來的挑戰,內在和外在是同樣必須的。甚麼經濟崩潰或者環境變化的大問題,都是有希望解決的。
從前寫過一篇文章,描述在跑馬地的馬場草坪上躺了兩個小時的感覺。兩小時裡, 覺得自己是躺在一隻碗的碗底下, 上面的雲在幌動,碗底就好像是海底, 居然也有暈浪的感覺。
這一類散文,多年前常常在《星島日報》發表,此刻擱在儲物室裡, 要找出來也不容易。但這種經驗卻是生命中的寶藏,自己當然是不會忘記的。雖然這仍是無關痛癢,好像與一切無干。李察甚至被人因此痛斥是票房毒藥。但是,內在和外在,卻是兩種不可偏失的觀察,是要去嘗試的。吃喝玩樂潮流,才是真的毒藥。自甘為「潮人」,將來是會後悔的。
問到底No. 8313 2012.2.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