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 in Chinese

李察通訊 Letters in Chinese
https://leecha.blogspot.hk/

10/31/2012

讀者來信


你好︰

小弟一向使用電子閱讀器,一直在尋找直排的好方法。近日發現台灣有位「天火」搞了個排版系統, 可以把epub, txt格式的電子書轉換到直排的pdf。小弟試過效果很好,現誠意向你推介。

  http://ebook.cdict.info/

看近期的文章,相信應該有意編修「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小弟有個建議,不要再使用microsoft word的格式排版了,無論對出版實體書、電子書都沒有好處。簡單的可用txt格式,出版時用類似以上的工具轉換,想要複雜的排版可以使用epub格式的編輯程式。合符標準規格的格式才是長久之策。

 祝 生活愉快

Karl Lam



李察回應

看來是很不錯的想法,可惜是事務太多,一時不易實行。莊子試妻的故事,也寫了多天,尚未寫好呢。

李察謹上

10/27/2012

「莊子鼓盤」的故事,是真的嗎?




 

  這個故事和另外的一個「莊子試妻」故事一樣,完全不是真的。「莊子鼓盤」出自漢朝的偽莊子著作「莊子外篇」,而「莊子試妻」出自明朝通俗著作《今古奇觀》,主題是儒家的貞潔觀念。

  本文先說「莊子鼓盤」,至於「莊子試妻」,要留待下次了。「莊子試妻」本來無須詳說,但是,這故事卻很生動地反映了老子學者的想法,他們一直堅持說莊子是老子的學生,借莊子以抬舉老子。從這故事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在兩千年來,走了些甚麼路。


  (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盤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妻子死了,惠子去弔喪。莊子正蹲坐敲著盆子唱歌。惠子說,「你和妻子生活在一起,養育兒女,到此刻人家死了,你不哭也就夠了,又鼓著盆子唱歌,不是太過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在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沒有感觸呢?但我想到,她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是沒有生命,連形體也沒有。不僅是沒有形體,連氣也沒有。在不可知的境地裡,變而有了氣,氣變又有了形,形變又有了生命,如今又變為死,像春夏四季運行一樣。此刻她正在巨室裡靜靜安息,我卻在啼啼哭哭,我以為,這才是不明白生命呢。所以,我止住了。」)

 

  關鍵的問題是:
 

  生命是不是真的?
  

  真假莊子的分別,就在於這個問題。真莊子不但認為生命是真的,而且,生命是有意義的,是有用的。生命消失的時候,是應該悲哀的。

  偽莊子故作豁達,其實只是否定生命的意義,以為生命是並不真實的。

  生命真實,生命中的共同奮鬥,同樣真實。不但只生命是真的,感覺同樣是真的,眼淚也是真的。這些,偽莊子全部否定。

  沒有感覺的人,妻死可以不哭。看不見生命的意義,共同生活,共同奮鬥,都只是一片空虛。

   莊子鼓盤的事,肯定不是真的。




 

 

 




(8462「莊子鼓盤」的故事,是真的嗎2012107)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24/2012

莊子怎樣說「井底之蛙」的故事?









  井底之蛙的故事,經歷兩千多年的流傳,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震撼,變成了譏諷眼光狹小者的故事:一隻眼光狹小的蛙,長期居住在井底,無法了解外面的世界。

 

  而偽莊子解釋這個故事,則是以為:一切只要順乎自然,居住在井底的青蛙,也可以是同樣快樂的。

 

  在古印度,同樣流傳著井底之蛙的故事(Kupa manduka)。但印度哲學的解釋不同。印度人以為,人都是被自己的認識能力限制的,就好像一個井那樣。當人盡量努力,擴充自己的知識,就像是把井擴大了。而一個大些的井,仍是井。青蛙如果跳出去,只會跳進另外的一個井裡去。到了最後,整個的宇宙,也只不過是一口大些的井而已。(參考Devdutt Pattanaik 在The Times of India(Sept 8, 2011) 的文章: 「Frog in the well」)

 

  但莊子的意思,不是這樣。「逍遙遊」的寓意是:如果我們擴闊視野,就會看到宇宙之「大」。而「大」是一種境界。而這一種境界,會引領我們看到宇宙人生的真正意義,使我們「無待」,得到真正自由,充份發揮生命。逍遙遊,就是要往「無窮」中暢快遨遊,以有限的人生,探索於無窮的宇宙。

 

  何謂「大」?生活在微細瑣事中的普通人,是很難明白的。後世的偽莊子無法了解這一個觀點,就索性把意思改了。把「大」的境界,變為「大小對立」的思想。以為就算是大,也沒有甚麼了不起。小有小的好處,大有大的好處,云云。

 

  今天,我們以莊子思維的法則,重新檢視厚厚的「莊子外篇」和「莊子雜篇」,就可能發現到,其中大約有十幾段故事或者軼事,是和莊子宗旨相合的。井底之蛙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這十幾段文字,都曾經被漢朝的偽莊學者刪改,添加了庸俗的說教。但這也有好處:故事仍然存在,忽略說教部份,就可能得到莊子的真正意思。

 

  「井底之蛙」的原來故事如下:

  

  在淺井中居住的青蛙,有一天,碰到了東海的巨鱉。青蛙對巨鱉說:「你看我多麼快樂。我的井,外邊有井欄,裡面有磚縫。都是我跳來跳去的好地方。在水中,水只來到我的腮邊和腋下。在泥裡,泥也剛好浸沒我的腳背。無論是井中的紅蟲,螃蟹還是蝌蚪,都沒有我那樣快樂呢。我擁有了這水,我獨占了這井,我多麼快樂。你為甚麼不進來看看呢?」

 

  東海的巨鱉,左腳尚未進入,右腳已經跘住了。只好慢慢的退了出來。解釋海有多麼大:「一千里那樣遠的地方,不會比海更大,一千仞那樣高的山,不會比海更深。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是發大水的,但海水一點都沒有增加。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是旱的,但海崖也是一樣的沒有減少。無論是時間或者空間,都不會增減海水,這才是海水的大快樂呢。」淺井中的青蛙,聽完這番話,就驚惶失色,感到茫然了。

 

  (李察按:「井底之蛙」故事中,是沒有提到「天」的。相信,「坐井觀天」的故事,是民間輾轉傳述多年的再創造。而故事的重點,也只是譏諷青蛙的無知,而不是啟示一個「大」的境界給讀者。)

 

  (「莊子外篇.秋水」文中的「井底之蛙」部份如下)



   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之:「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8461 莊子怎樣說「井底之蛙」的故事20121022)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19/2012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八



 

 

 



                     問題之八:怎樣溝通?

         (莊子怎樣溝通萬物?)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外篇:秋水》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覽。莊子說:「鯈魚這樣從容自在,真是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而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不是很明顯了嗎?」莊子說:「還是從根本處說吧:你說,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你既然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李察按:古文未必比白話文難解。其實這段古文,是不須要翻譯的。譯出來,也不會更容易些。)

 

 

  如果只從辯論的角度,只研究是誰辯論勝利了,就不會知道,問題的焦點何在。

 

  問題的焦點是溝通。

  

  而溝通可以是直接的。魚兒快樂不快樂,可以直接知道,不需要從外在的資料去尋找訊息。

    

  就是憑這一點,就可能知道:這故事,可能是真的。因為,直接從內在與萬物溝通,是莊子的方法。但也需要說明:莊子是主張平衡內外的,莊子並無否定外在資料。

  

  至於惠子,表面看好像很雄辯,很理智。但實際上,惠子是否定直接溝通,亦即否定內在溝通的。

 

  李察也有類似經驗。有一次,從金魚缸裡撈起了一小袋餵魚的蝌蚪,送到郊外的山澗去野放。那天陽光很好,山澗裡的水很淺,水底有被太陽曬得發黃的青苔。最初還耽心蝌蚪們是否習慣那樣的環境。料不到,一放下去,小蝌蚪們就十分自然的散開了。扭擺尾巴,好像很快樂那樣。

 

  如果你問我,你怎麼知道蝌蚪是快樂的。我會告訴你:我是直接感受的。

 

  以上的描述:太陽、青苔、曬得發黃的老青苔、山澗、淺水、金魚缸、還有人的耽心、人的疑問(是否習慣)、人的參與(從金魚缸帶到野外),等等一串資料,都是外在的。外在資料,未必需要否定,但也未必可以提供真正訊息。而真正訊息是簡單直接的。他們是快樂的,就是快樂的。

 

  至於惠子的方法,卻是隔絕的,未必可以知道魚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或者現代的科學家會捉幾條上來,解剖,觀察魚的腦電波有甚麼變化,從而推斷魚的心理狀態、、、這類外在方法不能否定。但是,如果只用一種方法,就有所欠缺了。













(8460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八20121017)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16/2012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七


 
 
  
    問題之七:何謂「得意忘言」?

                                    (鑽石就是裝鑽石的盒子嗎?)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捕魚的竹籮子,是為了捕魚用的。捕得了魚,竹籮子就不重要了。捕兔的蹄子是捕兔用的。捕得了兔,蹄子就不重要了。意思是用言詞表達的,捕到了意思,言詞就不重要了。甚麼時候,我才找到一個不重視言詞的朋友,跟他說一說呢?)
  
  其實,莊子早己告訴我們,分辨真假莊子的方法了。只是愚蠢的李察不明白,要等到五年之後的今天,才忽然知道了。同時,這也是大大的驚喜。五年來,不知何故,一直不太著力去把已經寫好的「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出版。大約是在潛意識中早已經知道,一定還有其他的真莊子著作的,只是自己尚未發現。此刻,應用「得意忘言」的原理一想,莊子書中的幾乎全部鑽石,都忽然光芒四射,可以找得到了。  
 
  原來,跟本不用理會原著人是不是真或假的莊子。最重要是意義的本身。
 
  就像世間的一切「權威」那樣。「權威」說的,就是對的嗎?得到「諾貝爾獎」的,都是好作品嗎?對於無數根本不看書的人,權威的意見是唯一標準。但對於有心人來說,「權威」是不重要的參考。重要的是真真正正的投入去「看」。鑽石不是在鑽石的盒子裡的。鑽石是在光芒裡的。真莊子,是在意義裡的,不是在封皮上列出的「著作版權人」裡的。
 
  雖然如此,李察也能很自豪地傻人解嘲一番:五前的工作,初步發現了莊子的思維法則。今天,應用這法則,翻閱號稱「偽著」的外篇和雜篇,就看到了精彩內容。例如前文提到的「夔蚿蛇的故事」,和今天「得意忘言」的原理,都極可能就是真莊子的真著作。在垃圾箱裡尋找鑽石,是李察的高尚職務。身為清道夫,每次找到了鑽石,都會自動奉獻出來的。


(8459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七20121016)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12/2012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六







 

  

    問題之六:夔蚿蛇的故事,是莊子原著嗎?
                                     (智慧是怎樣被埋沒的?)
 
                                           夔的讀音: kui   粵音:葵
                                       蚿的讀音: xian   粵音 : 賢

  莊子的著作,在秦始皇的時候,與其他所有的著作一樣,全被焚燒。秦朝滅亡之後,到了漢朝,莊子的著作,只可能被發掘出殘缺的小部份。但奇怪的是:極其完備的一部莊子大書,包括了莊子內篇、莊子外篇、莊子雜篇,竟然在漢朝出版了。竟有如此詳盡周全的出土文物嗎?而且,在文化圈子中也一直流傳著一種傳說,以為是只有莊子內篇才是莊子原著,而莊子外篇和莊子雜篇,則是「偽著」。

  

  在李察著《莊子原著和莊子原理》書中,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就是連莊子內篇的七篇文章中,也有一大半是假的。而莊子的原著,被巧妙修改,混進了大量不屬於莊子的其他思想。這是一種儒家的思想統治方式。儒家絕對不希望,春秋戰國期間的百家爭鳴現象,在漢朝重新出現。漢儒提出了兩種政策:第一是暗中修改而不是焚燒,第二是禁止辯論。所以,此後兩千年來,中國人社會中,再無百家爭鳴現象。統治集團會暗中修改,並且用「陰乾」的方法,把異見埋沒。

 

  幸運的是:莊子的思想體系,仍然可能在殘存的幾篇文章中出現。就像考古原理一樣。只要發現了一塊恐龍的牙齒骨,就可能繪出全隻恐龍的形象。優秀的思想體系,是難以完全刪改的。好比藏在爛泥中鈣化凝固了的鑽石,在清除了垃圾之後,有可能重新面世。

 

  以上的線索,導致了《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一書的出現。

 

  但一直到了五年之後的今天,才偶然想起 起,到底莊子的原來思想,是不是也可能在「外篇」和「雜篇」中出現?漢儒所佈下的迷霧,說外雜篇不是莊子著作,是否假的?外篇中,有幾個故事是異常精彩的,而這些精彩的故事,都被冠上了負面的無奈主題。如果只看故事而不看評述,就會想到,這樣精彩的故事,不可能是漢朝的儒家創作。

 

  其中一個就是夔蚿蛇的故事。

 

  這故事出現在莊子外篇中的「秋水篇」。而殘存的故事,可能只有一行十八個字:「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到底莊子有沒有寫下這十八個字?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但是,一種思想確實已經呈現了:夔是一隻腳的,蚿是一百隻腳的,蛇是沒有腳的。夔蚿蛇三個字一擺出來,就有了意思。聰明的人,必定驚覺。

 

  相同原理是《山海經》上的記述。《山海經》上,其實只有「夔一足」三字。但問題已經挑起。真有這樣的動物?連串其他問題,也好像藏在火山口裡的溶岩那樣,等著爆出:到底,造物主創造萬物,目的何在?為甚麼蚿和蛇的區別這樣巨大?必定有人會產生疑惑,亦有人會努力發掘。

 

  但孔子說,是沒有這樣的事的。夔只是樂官,不是單足的怪物。儒家是不鼓勵想像的。

 

  魯迅在兒童時期,曾經非常渴望看到一部名叫「三亨經」的書,他只是聽回來,是有這部書的。晚清時期,中國孩子的書少得可憐。後來,一名家僕為他找來這部書,他才知道,原來「三亨經」只是鄉下人的鄉音,正確說應該是「山海經」。他的歡喜,無法形容。有那樣的渴望,就有這樣的智慧。

 

  只有一隻腳的夔,遇到了有一百隻腳的蚿,會怎樣想?

 

  有寫作經驗的朋友都會知道,其實,故事已經存在,就差寫出來了。因為,大綱和主題,都已呼之欲出。

 

  而這蚿,還遇到了蛇。蛇卻是沒有腳的。蛇又會怎樣想?

 

  其實,深深沈在思考中的,不是蛇和蚿,而是面對大自然奇景的「人」。

 

  為甚麼大自然之中,有這許多嘆為觀止的精彩?

 

  而漢朝皇室所組織的寫作班子,就在此處介入了。相信這一定是一個有組織的龐大寫作班子。不然,作為出土文物的莊子原著,不會忽然膨脹起來,成為一部鉅著。

 

  寫作班子說,那許多不可解的現象,都是「天機」。

 

  而「天機」是不可研究,不必探索,是「不可洩漏」的。所以,無論你有多少隻腳,都只能安心接受命運。

 

  夔蚿蛇所挑起的無限想像,就被封閉了。

 

  夔蚿蛇的故事,會是這一班服從命運的人,所能想像的嗎?

  

  其實結論是非常明顯的。 

   
       (請參看 「莊子寓言」之
      獨腳獸和蜈蚣和蛇和風和眼睛和心的故事










(8457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五20121010)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11/2012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五













問題之五:甚麼動物只有一隻腳

 

 

 

 

  如果以為,這一個問題只是詢問腳的數量,就未必知道,中國文化曾經經歷多少曲折。

 

  問題是網絡思維的一部份。沒有那樣的網絡,就沒有這樣的問題。而一個問題的背後,還會有其他問題:例如,為甚麼動物需要有腳?為甚麼有的動物的腳多些,而有的動物腳少些?甚麼動物只有一隻腳?五隻腳?一百隻腳?生物界的這許多奇妙現象,是怎樣出現的?如果都是造物者創造的,造物者為何要弄這許多不同花樣?一個簡單的宇宙,和一個複雜的宇宙,有甚麼分別?

 

  問題代表的,是追尋和探索。而探索精神,是增長智慧的首要條件。相信,這一個問題,曾經在早期的中國心靈中,反覆尋探過。但是,因為早期的文獻散失或被儒家刪削,今日,只餘下《山海經》中的簡短記載: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神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這樣的故事,固然好像有點無稽,但如果想到,這是中國人探索精神的一部份,也就可以釋然了。

 

  甚麼動物只有一隻腳?《山海經》回答:夔就是只有一隻腳的。

 

  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下」中提到,後來,魯哀公問孔子,是不是有夔一足這回事。孔子隨口就說:那有這回事。夔不是動物,而是堯時的樂官。堯說,只需要有一個樂官就夠了。不用太多。所以,夔一,足矣。大約孔子認為,夔一足是荒謬的,而這只是標點的錯誤,是「夔一,足矣。」而不是「夔一足。」

 

  今日的我們,比對《山海經》和《韓非子》中的記載,就比較清楚了。儒家不重視大自然的研究,究竟動物需要有多少隻腳之類,向來都是不理會的。在儒家典籍中,大自然不受重視,這只是其中一個小例子。  

 

  而更重要的問題不是腳。而是怎樣盡量鼓勵探索精神!















(8457 智慧在那裡 系列之五20121011)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07/2012

智慧在那裡?系列之四

  

   問題之四:何謂「假的空虛」?









  物質並不是空虛。宇宙萬物也不是空虛。太陽是真的有那一個太陽,而月亮也是真的有那一個月亮。造物主並未欺騙我們,天並未欺騙我們。如果說,儒家思維還有甚麼值得肯定的地方,這就是其中一點。在中國,儒佛相持了一千年。而儒家並未落敗。這是關鍵。

  西方文化是外向的。他們傾向於從物質的外面去觀察,不止是觀察,而是在物質的外面,建立了整個的思維系統。

  而物質研究,是非常有用的。例如,當整個世界還是只能使用陶土的時候,有人發現了青銅。又或者是在人們只能使用火的時候,發現了電。這發明的人,就必定是有所貢獻的。

  甚麼是真的空虛呢?

  如果有人發明了馬桶。從此不用辛辛苦苦的蹲著大便。那是有用的。但如果有人用黃金去製造馬桶,那就是真的空虛。

  因為,黃金馬桶只能給人一種虛假的印象,而不是實際的用處。

  東方文化傾向從內在觀察世界。不只是觀察,而是建立了整個的內在思維系統。

  以為世界就只是內在的這部份才是真實的,外面的一切,都是虛假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假的空虛」。

  一個瘋子,拚命尋找一種點石成金的力量。那是真的虛空。因為,財富並不是「點」出來的。而是經過艱苦努力,奮鬥得回來的。

  一位智者,認定所有的黃金都是無用的,否定物質的真實用處,就是假的虛空。而這一位號稱智者的智者,也是一位假的智者。

  連所謂「空虛」,也是有真有假的。

  辨別真假空虛,可以使人正確辨別內外。單一觀察內或外的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的新思維,是不會否認內外任何一方面的。



(8456 智慧在那裡?系列之四 20121007)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06/2012




智慧在那裡?系列之三





 
 
  

問題之三:智慧是在空虛裡的嗎? 

 

 

 

  泰戈爾「園丁集」中的故事:印度遍地都是小石子。據說,其中有一顆是點金石。有一個瘋子,腰間系著一條鐵鏈,走遍大地找尋點金石。

  有一天,一個村童走上來問:「告訴我,你腰上的那條金鏈是從那裡來的呢?」

  瘋子嚇了一跳-----那條生鏽的鐵鏈子,真的變成黃金了。但他不知道是甚麼時候變的。他狂亂地敲著自己的前額:甚麼時候,呵,甚麼時候他在不知不覺中成功了呢? 

  拾起小石去碰那條鐵鏈子,然後看也不看變化與否,又把石子扔掉,已經成了習慣。

  夕陽西下,天空燦爛如金。

  遠處,是一個氣急敗壞低著頭發瘋似地四處尋找的小小人影......(「問到底」第三三六七個問題:點金石在那裡?)


  錯解空虛,可能就是以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始終無法突破的原因。

  何謂「空虛」?

  讓我們細想。






(8455 智慧在那裡?系列之三 20121005)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

10/03/2012

智慧是在書裡的嗎?

 


  問題之二:智慧是在書裡的嗎?


  以下,不是一本很大的書,而只是一篇很短的故事,全文只有二百幾字。




  題目:「姆嗚姆」。


  姆嗚姆是一隻狗的名字。

  姆嗚姆的主人是一個又聾又啞的農奴,而他的主人是個凶暴的貴族寡婦。

  聾啞農奴不能說話,只有一隻狗為伴。他和狗的感情,好得不了。他不能說話,見到狗,只能依依啞啞地叫:「姆嗚姆」、、、。

  有一天,寡婦忽然下令殺死這狗,因為狗吠吵著了她。但沒有人敢下手。僕人們怕聾啞農奴,他是十分健壯的。這個聾啞人,一聲不響,自動用兩塊大磚頭縛著狗的脖子,划艇到河中心,把狗抱起。狗兒完全信任主人,只乖乖地搖著尾,凝視主人。他終於把臉別開,閉住眼睛,放開手。他甚麼也聽不見,姆嗚姆那突然的叫聲和跌下水的聲音,他也聽不到。

  河水依舊靜靜地流著,像甚麼都沒有發生。

  (以上是「問到底」的第一零二零個問題。原作者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




  甚麼是「姆嗚姆」?聾啞人是不能發出聲音的,他竭盡全力,喉嚨裡湧上的,也只有這姆、嗚姆、姆嗚姆的空氣聲。所以,姆嗚姆就是聾啞農奴呼喚愛犬所能發出的唯一聲音。這是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之前的情況。屠格涅夫是在獄中寫這故事的。

  這是最上乘的文學作品。篇幅短小,無懈可擊。請文學教授來,三個小時的一節課,未必足夠解釋全部精采之處。

  問題是:這樣短小的一篇文章,其中蘊含甚麼智慧?

  從技巧上說,這小說是靜的。一切都發生在無聲無息之間。寧靜畫面的唯一瑕玭,大約是屠格涅夫早己作了結論,說那寡婦是「凶暴的」。其實,就連這三字也是可以省去的。相信那時,屠格涅夫是在獄中,慘苦的逼害,使他無法擺脫這凶暴的印象。

  問題是,那寡婦能不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她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一條簡單命令,可以演變成為多麼凶暴的情況?她又能夠不能夠為俄國農奴的悲慘生活設想一種改良的方案?

  今天的人,能夠從網絡思維的角度,看得到,其實,就連這一個寡婦,也是完全身不由己的。她未必能夠控制自己,更不可能左右大局。她自己,也只是那靜靜流水的一部份。那寡婦,其實也是同樣可憐的。

  說起來,這寡婦固然不能左右大局,然則,台上的人呢?那些不斷發出宏亮聲音的人們,又能不能?

  那頭會吠的狗,怎樣在水的底下掙扎死去,已經不再有甚麼相干了。

  這小說是靜的。我寫此文的時候,耳機裡正在播放一種非常響亮的音樂。那是華爾弟的安魂曲。是托斯卡尼尼指揮的。樂手們正在傾盡全力,敲擊的,拉弦的,引吭的,似乎都用盡了生命中所有的意志,發出巨音,好像要連聾啞的朋友,也能聽到那樣。

  而屠格涅夫就是要讓你在沒有聲音的地方,聽到聲音。

  有所感覺的朋友,大約,畫面看完之後,就會留在腦中,永遠存在了。此後,在生命的長途中,都會想起來。

  這是甚麼呢?

  這就是智慧。屠格涅夫已經把智慧送出,收到的人,有福了。

  智慧在那裡?

  在偉大作品裡。這是不能否定的其中一個答案。

  偉大作品,也不止是書。是一切曾經努力的前輩心得成果。這些成果,是可供閱讀、欣賞、發掘、探尋的。

  問題只是:偉大作品裡面的智慧,又來自那裡?



  一八三八年五月,屠格涅夫乘船從俄國到德國留學。

  當船快到德國時,船上起火。他當時正在牌桌上和牌友賭得興高采烈。有一位女士,突然發出尖叫。毛骨聳然的叫聲,所有人魂飛魄散。賭客們離開滿是鈔票的桌子,擁向大門。

  屠格涅夫也是眾多落水者之一。他抓住一位水手,央求水手救他,並且應允水手,他的母親會付他一萬盧布作酬。但水手掙脫了他的手。

  屠格涅夫後來得救,另一位朋友卻淹死了。這位朋友把所有的黃金都塞滿衣袋。就是這些重甸甸的金子,使他沈落水底。

  對於生命的領悟,有時只發生在瞬時之間。(「問到底」第二七一九篇)

  或者,就是這領悟,使屠格涅夫以後的生命,充滿了智慧。



      

8454 智慧在那裡?系列之二 20121001


for more: leechardasks.blogspot.com


李察直線電話:2559-4690
海外請撥: 852- 2559-4690

★來信請寄GPO Box 4048, Hong Kong. 或電郵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click the ‘comments’ links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