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等怎樣變成仇恨?
(問到底 No.6877 2007 1212 Wednesday)
由孔子時代宣揚差等的人際關係,到二十世紀文
化大革命宣揚仇恨,距離似乎甚遠,其實是一線直落。
仇恨是孔子等級感情關係的必然發展。
到底人與人之間的愛,要不要分門別類,製造差
別?是不是人與人之間,要分為君臣父子,然後把自
己心中的「愛」,按次序遞減施與,直到等於零?
遠方的人,在儒家心中,是不需要愛的。按遞減
原則,所謂「遠房親戚」,毋須應酬。這「應酬」二
字,是儒家文化的特殊字眼。當愛意已經等於零的時
候,就用「應酬」來補充。如果連應酬也不必要,就
是零下的負數區域。那是在「自己人」之外的「陌生
人」和「敵人」區域。感情的施用數量,一級一級減,
一直減到愛變成為恨。
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革命小將,會這樣意氣
風發。「仇恨入心要發芽」,就是蠢血沸騰。
因此,儒學不只是宣揚服從那樣簡單。儒學的終
極發展,就是文革。(按:「仇恨入心要發芽」是文化
大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的一句。)
Feed back: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2.11 香港時間:12:45pm)
(明天問題:為甚麼俄羅斯無法致富?)
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優化相片影片 免費下載享用 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5 則留言:
好像很有道理啊!
從來沒有這般想過呢!
為什麼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下,還沒有類似文革的事情發生呢?
種姓是等級,但不是差等的愛呢。
種姓是輪迴的宗教,與儒教不同。
同意.儒家的確沒有普世的觀念,這種有等差的愛幾乎是迎合華夷之辨的政治主張而設.
但是何以文革中的恨又不能算在儒家上呀,誠然,儒家對"外人"漠不關心,卻未至於恨.只能說,儒家的漠不關心製造了冷漠的環境.恨要入心究竟是狂人政治家給其思想主使的.
李察先生, 孔門弟子說"孔子要人分等差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懂得愛, 故由愛自己的親人先, 再一級級將愛意推出去, 以至愛全世界", 直到今日一些孔門弟子都係咁講, 雖然單看事實既發展, 你既觀點是正確的, 但點解呢個看似幾好既念法最終會變成自私之愛, 甚至仇恨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