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2009

釋迦找到了甚麼?

釋迦找到了甚麼?
…………………………………………………*李察
(問到底 No.7524 2009 0921 Monday)

*周一人物*

釋迦的故事,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李察曾經以
為,他代表了人的高等智慧。從來,所有的人,如果
未受巨大壓力,是沒有那一種奮鬥熱忱的。但釋迦例
外。他貴為王子,在城郊看見貧民無告的慘狀,竟能
毅然出家,為天下蒼生,肩負責任,這一種自覺,在
平凡人之中是沒有的。

釋迦看穿了凡俗世界的真相,毅然捨棄豪華的皇
室生活,去做一名流浪的乞丐。這種行為,也可能是
當日印度思想網絡的一部份。當時的流行信仰是徹底
禁慾。以為不吃不穿,靜思暝想,就能得到瞬時的領
悟。飢餓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在今日眼光看來,
好像很可笑。但那是當時的思想典範。當一種流行思
想,形成了典範,當所有人都這樣相信,這種網絡力
量之大,便足以使一位王子離開家園。

據說他和其他五名隱者,度過了嚴格自制的六
年。當時,他已瘦得只剩一層皮,差不多餓死。但他
忽然有所領悟,知道禁慾並不是唯一的途徑,而飢餓
亦非唯一通向真理的大路。這是他打破思想網絡限制
的衝破口。菩提樹下,他明白了宇宙的真相。

  到底他所看到的「真相」是甚麼?

佛教的重要想法是「苦」和「苦的止息」。

六根清淨,四大皆空,徹底拋棄自我的成見,達
到無私的境界,就是解脫,不再痛苦。過份的愛、恨
情緒,原本屬於六根的範疇。無愛無恨的平常心,就
是涅盤大歡喜。

  問題是:如果人世是「苦」,如果生老病死都是
「苦」,那麼,「苦」是那裡來的?

  釋迦的教訓是:因緣是「苦」的根源。生命是不
由自主的,一切都由條件決定。所謂「因」 (Hetu) ,
就是指有決定性的條件。而「緣」(Paccaga),是指
輔助性的條件。人就是被這些條件支配,不能自己作
主。

  據哲學學者勞思光指出,佛教三大論點中的「諸
法無我」(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這個意思。
釋迦強調,一切法皆因緣生。就是指一切存在都受條
件決定。

  諸法無我,在各種存在之中,我是不由自主的。

  因緣是一種「集」,即一切條件集合,才是因緣。
條件有兩種:一是「同時互依」的關係,例如視力和
顏色,兩者互相依存,誰都不是誰的原因,但又脫離
不開。另一種關係,是因果關係。例如種子是因,而
樹木是果。這些關係,顯示了不自由以及束縛。

  但莊子的信念不同。莊子認為,人是有抉擇能力
的。人不是無可奈何的。人不是不由自主的。如果從
莊子角度看,生老病死不是苦,而是幸福。這是跟釋
迦不同的想法。西方基督教認為,生老病死是天主的
恩典,而在恩典下的生活,也同樣是幸福的。

  從宏觀看視人類思想的大網絡,可以看到,東方
的佛學和西方的基督精神,各在光譜兩端。

  佛學的教訓是苦的止息。不執著,達成一種無我
的無私精神。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人的爭執、痛苦、
敗亡,俱由此起。

  而基督精神是愛,同樣是無私的。釋迦和基督的
出發點,儘有所不同,但歸結一樣。當愛意是如此厚
重,以至連恨也包容了,一樣是徹底的無私境界。

  無私,是擺脫個體的思想眼界。

  但是,擺脫了個體的思想單位,還有其他的思想
單位。個體之上是民族。民族之上,還有碩大的文化
網絡。擺脫以個體甚至以民族為思想單位的想法,四
海一家、天下一體,才是最有利的人類前瞻方向。從
這一種角度,便可能看到:中國人,其實並不是東方
人。中國文化,是在東西兩極的中間點。中國只是中
國。但這是後話,要留待以後再說。

  釋迦悟道,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方式:

  傳說,釋迦向學生講學,甚麼都不說,只是拈花
微笑。眾生不知就裡,其中一位,忽然也發出微笑。
於是釋迦說:「他懂了」。

  而達摩東渡,弟子神光求教,被達摩罵為憍氣十
足。神光於是自斷一臂,以示決心。這位神光就在大
痛楚之中得道了。

  所以,問題未必是在他們如何學習,而是他們學
到了甚麼!如果一個人,忽然大澈大悟,全人改變。
你問他:「到底你悟到甚麼?」他卻未必能夠解釋。
語言限制,說不出就真是說不出。

   釋迦可能是第一位了解文字限制的人。他傳教
的方式,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講究心之頓悟。
數千年前,已經了解腦的運作,不止於文字一樣。在
文字之外,尚有其他功能。

  但「悟」和理論學習,未必矛盾。否則,也不必
要那許多佛經鉅著了。楞伽經上一百零八條宇宙人生
大問題,或者就是利用語言文字,幫助領悟的工具。
至於真正領悟,一定要運用其他工具。而這種「其他
工具」,今日的人,了解左腦和右腦的分別,知道語
言的限制,或容易明白些。

1 則留言:

  1. 如果佛家的苦是來自extentialist的苦,
    為甚麼紅樓說的人生只是一場dream, 甦醒過來又會到哪里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