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4

公無渡河的真意是甚麽?

..
v






作為一個中國人,讀到這詩,都會感受一點震撼的。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這首詩裡面,灌注了漢儒的儒家思想。


第一,要知止。要知道自我設立的界限,千萬不可逾越。


第二,越界的懲罰乃是死亡。


第三,不聽話而死的人,將要面臨無可奈何的命運。


話雖簡單,但漢儒的主要思維模式,都包括在內了。


這種思想,表面簡單,其實力量極大。唐朝詩人李賀,溫庭筠,甚至李白,都曾用相同題材做詩,但思想無法擺脫。


那位勇敢渡河的探險家,會對這一大群儒人說:難道你們是不會死的嗎?


探索精神講究的是前赴後繼。因為探索者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是整個的文化。人總是要死的,但有意義的生命,得以永存。


而儒人的境界,連佛家都不如。佛家還有一個理想的彼岸世界,但儒人們是沒有理想的。根本不打算到達彼岸。一條知止的界線,一次死亡的威脅,就把他們自己鎖上了。沒有意義的生命,死亡就是真的。


所以,他們需要創制一種無奈哲學,作為心理平衡的工具。


儒家斷層哲學,就因為有了無奈的绝招,使本來荒謬的主張,得到認同。


知止的界線,無奈的命運,是中國人的絆腳石。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