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br>為甚麼是「止於至善」,而不是「追求至善」?
…………………………………………………*李察
(問到底 No.7526 2009 0923 Wednesday)
在中國斷層文化之中,「止於」至善,是很奇怪
的一種語法。只是由於向來背書太多的中國人,背慣
了這個字,未曾察覺特別。
是的,為甚麼不像說In search of excellence
那樣,追求至善呢?
所謂「知止精神」,是很特殊的中國斷層文化。
如果要勉強譯為英文,「止於至善」可能是 to reach
the reachable. 跟西方的浪漫精神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比較,兩種文化的不同,立刻顯明。一
種是外向、進取,而另一種是內向,而且自我設限。
To reach the reachable? 不,不。李察你譯
錯了。應該是 Stopping before the excellence. 因
為,「知止」裡面,沒有主動的意思。在儒家文化中,
人是不由自主的。不是他自己想做便去做的。他是不
會主動追求的。他只是被人推動。如果他自己有甚麼
想法,唯一的想法,就是片面「知止」。
所謂「知止」,在莊子的原來意思中,並不是這
樣。莊子的想法中,認為行動的決定因素是「神」。
至於外在的、有限制的因素,才是人的各種外在器官,
像感覺器官和四肢百骸等。莊子並未把「知止」當作
最高無上的行為準則。當庖丁拿起工具工作時,精神
集中,準確落墨,視為止,行為遲,以神遇不以目視,
是官與神之間的美。「止」字,是行動的駐足點。
只是漢代的儒家信徒,片面取材,以為「知止」
就是一切,所以,才有「止於至善」那樣的古怪句子
出現。
李察顧問服務
查詢電話 2559-4690
★(寶貴意見,大家分享。請寫到以下電郵地址:
Academy2008@hotmail.com
★(或請直接鍵入以下的 "comments" 連結點: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9.9.23 香港時間: 3:30 pm)
(明天問題:)
朋友太多嗎?好友們的近況現在讓您 一目了然
你說得太對了,
回覆刪除以前就覺得為甚麼中國的聖人甘心止於至善呢
現在從文化的角度去看, 完全明了
謝謝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