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07

昂山素姬怎樣學習「不用心」?

昂山素姬怎樣學習「不用心」?
(問到底 No.6844 2007 1109 Friday)

  無論東方人西方人,本來,都是極端重視用心的。
但昂山素姬的講法相反。

  她有一個老師Sayadaw U Pandita,相信是一位
緬甸高僧。昂山素姬時常去探訪他,聆聽教誨。昂山
素姬說,他每句話,都銘記在心。其中最重要的一句
是: You can never be too mindful. He said you
can have too much panna -- wisdom -- or too much
viriya -- effort; but you cannot overdo
mindfulness. (不要過度用心。他說,你可以用很多
的智慧,用很多的氣力,但不要過度用心。)

  李察相信,所謂「過度用心」,就是我們常說的
「權謀」、「謀略」、「計算」等。但問題是,這一點有
多麼重要?是不是絕對重要?中國人說「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其實應是「智者千慮,必然有失。」問
題不是百密一疏,而是百密必疏。過份計算,必定失
敗。如果諸葛亮知道這道理,中國歷史就要改寫。

★Feed back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e itself.
It stimulates.
★Send your feed back to Leechard :
Academy2008@hotmail.com
(or, click the "comments" link below.)

(本文貼出日期: 2007.11.8 香港時間:12:44pm)
(明天問題:為甚麼不要把補鞋作為人生目的?)

2 則留言:

  1. 在「何謂「慈悲民主」」中,為何你說:「源自基督信念的「愛」,跟「慈悲」精神,仍有若干差異。」? 這差異是甚麼?請賜覆,或另文述說。

    回覆刪除
  2. Dear Ivy Siu

    在終極的角度看,中國人的「仁」(不是孔子發明的仁,而是孔子之前許久己經存在的一種想法),跟佛教的「慈悲」,跟耶穌的「愛」,是十分接近的。
    但佛教的出發點是「苦的解脫」。這種想法,以為人生在基本上是「苦」的。由於看到了眾生之苦,所以釋迦興起了一種悲憫的心情。相信這就是慈悲的來源。
    耶穌之前的古希臘,並沒有「愛」的想法。看看伊索寓言就知道。裡面的所有故事,都沒有「愛」這題材的。耶穌認為,愛是天下間最重的。而我們應該彼此相愛。無論是西方觀點,或者是中國人仁的觀點,都沒有人生是苦這種想法。
    以上粗淺的體會,不知對是不對。
    李察上。

    回覆刪除